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专访 > 正文

【先进典型】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牛树银教授:翻山越岭寻宝藏 笃志地质践初心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宣传统战部   作者:   编辑:王苏欣

人物介绍:

牛树银教授,河北昌黎人,中共党员,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二级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地质教育事业,40年来一直奋战在地质学的教学与科研第一线,注重言传身教,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本科生和一批研究生,并在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所率领和建设的资源勘查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相关的实验(实践)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被评为“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其教学团队被评为“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经过40年的科研与教学实践,牛树银教授率领科研团队,追踪世界地学发展前沿,自主创新性提出了“幔枝构造成矿理论”,建立了典型矿床系列成矿模式,在张宣、冀东、太行山北段等地区攻深找盲预测中效果显著,继而扩展至华北东部,应用于地质找矿实践,在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快速推广,丰富和发展了地幔热柱理论体系,并在地质找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地质生态环境评价、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亦取得了重要进展。

由于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卓著成就,牛树银教授被评为第一批河北省教学名师、第六批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师德标兵,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授予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近日,被授予全国地质工作者最高层次的地质科学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岁月的风尘染白了他的头发,但时光掩盖不了他的风华,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从崇山峻岭中汲取精华,日复一日孜孜不倦,年复一年初心不改,茂密了他的枝蔓,深烙了他的年轮;他又像辛勤耕作的老农,耕耘在三尺讲台,不曾停歇,在收获的季节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献身地质事业,是我的初心和梦想”

牛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当年分配到河北地质学院(今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任教。1996年,适逢地质行业短时间的萧条和衰退期,学校组织部任命牛老师为资源环境与工程系主任。当时学院正面临部分教师转行,学生生源不足、就业率下降等问题,工作亦受影响,难于开展,牛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他敏感地意识到地质行业关乎民生和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发展,只要大家坚定信念,一定会挺过“寒冬”,地质行业一定会迎来“春天”,并这样一直热情地鼓励和感染着学院的师生们,这极大地增强了学院工作、学习的凝聚力和奋斗精神,并在1998年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取得多方面重要进展,受到评估专家和学校领导的好评,果然地质行业2000年伊始迎来了“初春”。他,就是这样一位学院护航者。

2003年,学校专业调整,牛老师任资源学院院长。在他的带领下,学院科研经费逐年增加,专职教师队伍实力日益增强,至2008年资源学院连续五年获得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学院由资源勘查工程一个专业增加到三个专业,每年招生或就业人数200余人,就业率100%,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荣获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且该专业被提高到省内一本招生行列,资源勘查团队获得河北省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所负责的地学实验教学中心荣获国家级地学类实验教学中心。他所带领的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团队于2003年申硕成功,成为学校第一批硕士点,实现了硕士自主办学的突破,并于2006年负责组织、成功申请了矿物、岩石、矿床专业和构造地质学专业的硕士点,其中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于2006年被评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2012年晋升为河北省重点学科。集体荣誉的背后,牛老师从来不去计较个人荣誉,每年学校的先进教师、优秀个人等荣誉评比,他都是极力推荐工作成绩突出的年轻教师。

多年的风霜染白了牛老师的头发,也深印了额头上的深浅年轮。2008年至今,牛老师力求在科研上有新进展,积极申请创办了幔枝构造研究所并兼任了泥河湾地质环境研究院院长。此外,作为学校地球科学博物馆“建馆大将”的牛老师,一遇到学校工作需要,就有种义不容辞的使命感,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经常放下手里繁重的科研工作而热心地向社会各界讲解和宣传地学科普知识,义务指导博物馆工作,不仅培养了大批学生讲解员,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的科教功能和影响力,博物馆也先后荣获河北省、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做一名地质工作者,就要把汗水洒在山水之间”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需要从日常的点滴做起,生活工作中的点滴方能构筑品质上的万里长城。跟随他的学生们已无法计量牛老师走了多少山路,磨破了多少双铁鞋,流过多少汗水,但他勇于探索和一丝不苟的科教精神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

要探究地质规律,牛老师倡导与高山为伍,与岩石为伴,特别注重野外地质科研工作,密切联系群众,而收集较为全面而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是重中之重。牛老师曾多次带学生去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开展科研工作,2015年科研队到科右中旗铅锌矿调研,受到了矿区的热情欢迎。会谈交流后,牛老师就急于奔向“前线”,面带微笑地与矿区地质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并与井下挖掘工人和年轻的运输工人一一握手,就矿区构造与矿体之间的关系,井下各中段矿脉的展布情况,矿石的品位变化特征等地质问题,虚心地向他们“取经”,并教导学生们说:“对于野外的原始资料,他们的资料来自一线,很真实,也很可靠。”

野外地质工作条件艰苦,科研需要无畏精神。极为艰苦和充满危险的地段,牛老师不让学生参与,比如危险的坑道、陡坡、悬崖等地方。而他自己为了能够探寻真理,亲眼看到矿脉的情况,时常无畏地赴闭坑通道(随时有塌坑的可能)的采掘面,有时甚至多攀登两三个小时的陡坡高山去收集第一手资料。例如,据孟恩套力盖铅锌矿老矿长描述,部分主矿采坑已闭坑几年,地下部分积水且阴冷潮湿,有些坑道支护发生变形,时常会有岩石碎屑滑动等安全隐患,建议不要下井。可牛老师为了更全面地收集资料,研究区内地质构造的展布特征,发育程度。迅速换好服装,背上包,拿上手电就下井探险,当观察到构造变形等地质现象时,一身疲劳、饥饿等早已被兴奋所代替。对重要的现象一边照相、一边素描,直到中午一点多才上来,取下安全帽,顾不上刚被井下那坚硬岩石划破的手指,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方才感到腹中饥饿。

牛老师常说:“要研究好自然科学,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提高认知。”牛老师饱览群书,家里书柜的书籍资料满满的,桌椅沙发上,甚至地上也堆放着书籍。走进牛老师家,简直是进入了一个图书资料室。学术的高屋建瓴,更来自于他对自然科学的勤于思考和永不停止的积极探索与与时俱进的科研精神。多年来,牛老师辛勤的汗水洒遍了太行山、燕山地区的大小山脉,大兴安岭、胶东、内蒙古、小秦岭等成矿集中区,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和科研成果,带领科研团队先后秉承并发展“变质核杂岩”、“盆山耦合”、“一盆多山”、“地幔热柱”理论,并于1996年首次自主创新提出幔枝构造理论,将其主要应用于矿床深、边部找矿,在找矿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好成效。例如,原本认为没有多大前景的太行山北段,通过新理论的指导,在多个金矿取得进展,预测太行山北段金矿远景储量可达150吨,被列入国土资源部的重点研究工作区。张宣、冀东等地区也是如此。一个普通的黄土梁金矿,通过预测、指导,找到了多个新的矿体,新增金矿储量数十吨,使黄土梁金矿一跃而成为大型金矿,新增潜在价值几十亿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目前幔枝构造找矿理论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内蒙古、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受到了广泛认同和推广,为国家新一轮地质找矿作出了巨大贡献。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牛老师团队先后出版了《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及其成矿作用》、《幔枝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幔枝构造与资源环境》等17部专著(编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两百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文章30余篇,受到大多同行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引用。现今,牛老师主要把幔枝构造与诸如矿产、地震、生态等资源环境联系起来,希望能够丰富、完善理论和解释更多的地球壳幔活动与资源环境等地质现象。

 

“作为一名教师,育人永远是我的重要使命”

即使最普通的三尺讲台,亦是无私奉献和辛勤的汗水浇铸而成。无论身上的担子有多重,牛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对待教学,同样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他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讲了“构造地质学”、“矿田构造”、“板块构造与幔枝构造成矿”等多门地质基础课和专业课,并认真指导学生野外调研。

地球科学是实践性最强的学科之一,由于地质工作范围大,又多在荒山野外,因此更以工作之艰苦而著称。学习地质专业首先要有吃苦在前的思想准备、翻山越岭坚韧不拔的意志、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探索精神。为了使同学们牢固树立“三光荣”的思想,牛老师在讲课中经常以李四光为光辉楷模,介绍李四光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在抗日战争的年代克服种种困难,创立“地质力学”学科,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地质研究,特别是在地质找矿、陆相石油勘探、地震预测预报等开拓性研究方面的光辉事迹,使师生深受感动,很多同学都表示要以李四光为光辉榜样,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了巩固专业思想,牛老师还非常注重榜样的作用,他经常邀请著名地质学家和模范校友来校作专场报告,邀请前些年毕业不久的学生,如刘晓煌博士、袁仁茂博士等来校现身说法,介绍他们努力拼搏的成长历程,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激励,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牛老师反复强调科研和教学是两兄弟,要携手共进,一个都不能少,教学为科研提供理论基础,科研则反哺促升教学质量。构造地质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通过科研实践,牛老师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科技进展情况,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上课用的PPT资料很多是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很容易在课堂深入简出地讲解。此外,对重点、难点实例,牛老师经常在黑板上画图,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提倡适当自由讨论,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内容丰富而生动。为了便于学习,强化学习效果,牛老师把多年野外亲自采集的典型构造标本收集起来,结合学院其它老师的成果,着重创建了构造园地开放型实验室,这在提高地学研究生、本科生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003年,《构造地质学》以明显的优势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并通过了省级评审,成为学校第一批省级精品课程之一,牛老师本人也被评为河北省首届教学名师。

牛老师非常重视学生们的学业,鼓励学生申请科研立项,撰写学术论文,参加会议交流,欣慰于学生学业的进步与发展。他常说:“即使二人行,交流亦使人进步”,为此非常关注行业内的学术活动和团队教师与学生业务发展,只要有充足时间,非得亲自带队去,忙时则安排课题组其他老师和学生去参加交流学习,会议回来后,第一时间把地质矿产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内容介绍给大家。

牛老师积极鼓励学生考研和关心学生就业,每年学生考研和就业期间,便是他更为忙碌的时候,为此从不厌倦。例如,现任职于新疆石河子大学的程建军,在澳门沙金在线平台本科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但由于家境比较贫寒交不起学费而处在人生最为困难的时期。牛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为他出主意、想办法,并从并不宽裕的积蓄中拿出1万元,鼓励他继续学习,帮他渡过了难关。在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程建军仅用两年就提前完成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考取中国铁道研究院的博士生。在牛老师的悉心帮扶和关怀下,不少学生已经成长为单位地质行业的领头人和技术骨干。这样关心学生的例子多不胜数,也正是有了牛老师的指导,许多年轻学子才少走了许多弯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每逢过年过节,牛老师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贺卡、祝福短信。

牛老师曾对身边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们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地质教育工作者,我为自己能从事伟大的地质行业而荣耀。我的愿望是攀登高山,踏破铁鞋,追求真理,探索奥秘,化育桃李,寻找宝藏。地球科学的探索者应与高山为伍,与岩石为伴,胸怀宇宙,心地开阔,其乐无穷。”

40多年来,牛树银教授初心不改,笃志地质事业,辛勤耕耘,沉淀出累累硕果。当他听到年轻学子学业取得佳绩时,当看到学校事业蒸蒸日上时,当他想到国家建设如火如荼时,他都发自内心地高兴。他坚忍不拔的科教精神和舍己为公的作风令广大师生学子及同行们深深敬佩和折服,为地质学界树立了令人敬仰的标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