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专访 > 正文

【七彩烛光】笋因落箨方成竹 鱼为奔波始化龙——记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古生物专家庞其清教授

发布时间:2018-11-19   来源:宣传统战部   作者:张欣   编辑:王苏欣

在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一说起“不寻常华北龙”,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古生物地质学专家庞其清教授。40年的地质之路,庞其清教授一路走来,艰辛而又漫长,那支撑他的动力又是什么呢?在他眼里,从事教师和科研工作的动力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国家和社会实际需要,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教师的职责和本分,科学研究是要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创新已有的成果;更要对所从事的专业有发自内心的热爱。

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河北省省管专家——庞其清教授,1938年出生,江苏人。1960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微体古生物介形虫化石和中生代地层的研究;1972年到河北地质学院(现石家庄经济学院)地质系任教,曾任地史古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庞其清教授对我国陆相中、新生代地层和微体古生物介形虫有深入的研究,首次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北方六省区(市)介形虫的特征、分布和演替规律,填补了该区此类化石研究的空白,1993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庞其清教授曾为政协河北省委员,九三学社河北地质学院支社主任委员,地矿部古生物学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核分析技术开放研究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庞其清教授一直勤恳敬业地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在教学中一贯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深受师生好评。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开设了10余门课。从 70年代初,庞教授就奔波在祖国的华北、西北、西南、中南、和东北各大省区,而在河北大地,倾注了更多青春。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他虽为南方人,但克服了饮食起居的困难,带领学生野外实习考察,踏遍青山,特别在张家口阳原泥河湾做了大量地质剖面和介形类化石的研究对研究阳原盆地的地质演化和古气候环境提供了宝贵资料。庞教授一生为教学和科研特别是地球科学博物馆——恐龙•古生物厅的建设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贡献。

地球科学博物馆现在是澳门沙金在线平台一张响亮的名片之一,河北省为数不多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地学类国家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首批科学素质教育基地、河北省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中共石家庄市委、石家庄市政府首批命名的石家庄市十个青少年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庞其清教授主持了恐龙与古生物厅的建设和布展工作。该厅恐龙展品多为他亲自带领学生挖掘、自己修复、研究,复原装架是集体自主创新的成果。其中“不寻常华北龙”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30年前,1983年10月25日,庞其清教授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程政武研究员来到河北、山西交界的张家口市阳原县灰泉堡一带进行地质勘查,发现了露出地表的一小块骨骼化石,看样子并不像是从高处滚落下来的。当时由于接近傍晚,而且他们只随身带了一把小铁锤,没有挖掘工具。所以就只能用手小心地向山里挖了一米深。挖出大大小小一共十二节尾椎骨,背回学校。

为了更进一步地研究,庞教授将这十二节尾椎骨用木箱托运到北京地科院地质所,恐龙和古脊椎动物专家程政武研究员经过鉴定,认为是恐龙的尾椎化石。由于当年挖掘地点所属地域问题等原因,挖掘工作被搁置下来。直到1988年,庞其清才有机会继续当年未完之事。然而时隔5年,化石在历经雨水冲刷与自然风化后,起初的标记早已不在。1989年庞其清、程政武和杨剑平等再度重返故地,耗时一星期终于在7月2日找到了当年的埋藏地。从1989年到1994年,庞教授带领师生挖掘小组从山脊处向下纵深挖到21米处,几乎把整个山头都推平了。虽然历经艰辛困苦和磨难,5年时间总共挖掘出2300多件恐龙化石。最后终于组成了八条小的恐龙及一条完整的身长20米,背高4.2米,头高7.5米,重达50余吨的恐龙化石骨架,庞其清和程政武为这具最大的恐龙化石取名“不寻常华北龙”。“不寻常华北龙”,是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晚白垩时期最大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为我国白垩纪晚期缺少完整蜥脚类恐龙化石填补了空白,在世界也极为罕见。它保存有筷子一样的钉状牙齿、颈椎、背椎、尾椎、肋骨、肩带、腰带以及四肢骨,一般情况下,挖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只要有10%或20%的骨骼,就很难得。而我们发现的这具恐龙化石保存的比较完整,真骨含量高达70%,属于珍贵文物。除了没有头和脚爪子外,其他骨骼都比较全,实为罕见。

该恐龙大约生活在7000万年前恐龙将要灭绝时期的晚白垩世。不仅在国内很少见,在世界上也寥寥可数。这批恐龙化石的发现,无论在地球的系统演化上,还是在恐龙绝灭的理论上,甚至在古地理、古气候和恐龙的分类迁徙等理论的研究上,都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学信息。

“不寻常华北龙”是庞其清教授等从1983年发现到1989年、1991年—1994年发掘和以后10多年修复研究的心血和成果。在众多的宝贝当中,庞教授对它最为呵护,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在没有建立博物馆之初,恐龙化石就在一间十平方米的陈列室内,这条“龙”静静地趴在一个沙盘里,沙盘外也全是各种骨骼化石。 每隔一段时间,庞教授都会用小刷,为它们轻轻地刷去上面的尘土。由于当年没有合适的存放地点,过一段时间就得为这些珍贵的恐龙化石涂上了一层保护涂料,再用航空用漆配成黏合剂将脱落断裂的化石粘好。但是这也不能阻止它们逐渐被风化。哪怕一点轻微的移动,就使化石骨骼断裂掉块。由于温度、湿度不符合文物存放的要求,各种化石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化石的许多地方都已经疏松了,甚至变成了白色的齑粉。长期这样存放下去,它们只能是一堆废石头。科学价值不能充分展示,对历史和科研都将是很大的浪费。这些恐龙化石是学校师生几十年呕心沥血的成果,是学校的宝贵资产。为使恐龙能早日站立起来,庞教授甚至感叹:“恐龙不站起来我死不瞑目”。 2006年,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原石家庄经济学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了更好地展示学校特色,保护珍贵的恐龙化石、珠宝玉石和岩石矿物标本,学校决定建设一座专门的地球科学博物馆,从2006年7月开工建设到当年12月布展完成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堪称博物馆建设史上的奇迹。

恐龙与古生物厅中展示了学校师生自己发现、挖掘、修复、研究和装架的晚白垩世(9600—6500万年恐龙灭绝时期)一个新的恐龙动物群,是自主创新的一项集体科研成果,开创了我国同类高校恐龙研究的先河,展出有不寻常华北龙、杨氏天镇龙、程氏天镇龙、胡氏天镇龙、四川龙、单脊龙、满洲龙、鹦鹉嘴龙、霸王龙等九条恐龙化石骨架,堪称九龙厅。“不寻常华北龙”、“杨氏天镇龙”、“胡氏天镇龙”、“程氏天镇龙”属于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化石,其中,“不寻常华北龙”和“杨氏天镇龙”是化石命名的模式标本。另外,厅内还展有恐龙蛋、恐龙脚印和其他恐龙化石及一些爬行动物的化石标本约4000余件,图片63幅。

古生物展区展示了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各阶段的代表化石,特别是非常珍贵的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化石,包括无脊椎动物的珊瑚、腕足、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三叶虫、昆虫、叶肢介、虾、蟹;脊椎动物的鱼类:鲟和狼鳍鱼;两栖类的丽蟾和蝾螈;爬行动物的龟类——满洲龟;离龙类的潜龙;特别是有10余件极为珍贵的小型兽脚类、鸟龙和龙鸟化石;还有多条鹦鹉嘴龙和多种鸟类化石;其中一条鹦鹉嘴龙长达近两米,在国内外极为罕见;哺乳动物有原始的张河兽和热河兽等。另外,还展出有海生爬行动物三叠纪的贵州龙、鱼龙化石和各种古植物等极为珍贵及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古生物化石。

恐龙及其古生物化石的展示它是科学研究的成果,见证了一所学校发展的历程,展示了学校的特色学科,承载了学校厚重的历史,凝聚了人心,聚合和人气,也圆了一位老地质工作者的“侏罗纪公园”个人之梦。倾情地苑扶青绿,高端求索送年华。50年的地质情缘,60年的甲子弦歌。学校正是有这样一批批的老教授、老专家和老职工的辛勤奉献支持下,才有学校辉煌的历史和迎来学校灿烂的明天。这正是:风雨兼程六十春秋,高歌一路续写辉煌。祝福学校明天更美好。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