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来源:《中国矿业报》第2961期A7版刊登)

图为:马德胜(左4)在野外利用工作之余组织学习交流活动
六年来,他一直在青藏高原从事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他在“生命禁区”里,用汗水克服千难万险,用双脚丈量雪域高原;他参与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成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他先后参与和主持完成了多个“青藏专项”及“羌塘油气”所属项目,得到了各路专家的好评。他就是贵州省地调院西藏项目队队长马德胜。
爱岗敬业 夯实业务基础
2007年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马德胜,满怀着父母及老师的期望,前往贵州地调院从事区调工作。他在参加贵州1:5万甲戎幅抵季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虚心请教,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对每个技术环节和要求都反复琢磨。2008年,他被分配到西藏项目队工作。这期间,他总是不断地努力学习新的地质理论知识,特别是在5000多米的环境条件下穿越路线、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营地后,每到晚上,他都要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学习一两个小时,他要把每天所看到的地质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当队友问他为何如此拼命时,他说,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只有挤出时间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干好本职工作,提交优质成果。通过刻
苦钻研,他很快就掌握了各项地质专业技术。2010年,他由一名技术员升为大组长,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1年,被提拔为项目队副队长;2012年,被提拔为项目队队长,成为贵州地调院西藏项目队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项目队队长。
无私奉献 困难面前冲在前
工作中,马德胜不怕苦,不怕累,把生死置之度外,困难面前始终走在前头,冲在前面,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全体队员做出了较好的榜样。
2008年7月,正是北羌塘的雨季时节,冻土层开始解冻。道路泥泞艰险,汽车行驶的地方多是沼泽、湿地、河流和险滩,因此陷车就成了家常便饭。只要车子一陷进去,像稀饭一样的冻土层便会将整个车轮吞没。这时,队员们只能慢慢地先用铲子将稀泥铲开,然后用千斤顶将车子一点一点地顶起来,再四处找石头塞在车轮下。如果实在找不到石头,他们只好用布袋装沙子来替代。有一次,他们在“打游击”的途中,车子陷进了河道中,当时的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在与大本营无法联系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靠自救。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之时,马德胜毫无顾忌地跳到河中刨稀泥、抱石头。待上到岸上时,他已被冻得嘴唇发紫、全身发抖。那一天汽车陷了十几次,他的手几乎磨出了血泡。
有一次,他们打游击回到驻地扎好帐篷,铺好被子已经是晚上10点了。他们刚睡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帐篷外面呼啸的风声在雨中显得格外刺耳,而帐篷就像一叶孤舟在大海中无助地摇摆,让人毛骨悚然。刚刚毕业就进藏工作的新同志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显得不安,这时候,马德胜打着手电筒一一安慰大家,给队友们鼓劲,鼓励大家要勇敢的面对野外恶劣的地质环境,遇到困难要沉着稳定。他的一席话使大家的情绪很快便稳定了下来。
第二天,游击小分队开展野外剖面测制工作。由于海拔高,天气也比较干燥,行走都很吃力。为了节省体力,他们都很少说话。到了中午,一个个队员都被晒得面红耳赤,口干舌燥。马德胜的嘴唇开裂得尤为严重,声音都变得嘶哑了,但即便这样,每到地质现象比较好的地方,他依然耐心地为大家讲解关于地质构造方面的知识,同时拿出草稿纸,在纸上绘图,在纸上用文字讲解。他的这些举动让队员们深受感动,眼眶都湿润了………下山时,队友们走在他的身后,他的身躯在夕阳下,显得是那样格外的伟岸。
以人为本 确保安全事故为零
2012年,贵州省地调院决定由马德胜担任西藏项目队队长,全面主持项目工作。他告别家庭的温暖、放弃对亲人的照料,背起行囊,带领项目队全体队员继续战斗在“生命禁区”。他们每年一去就是七八个月才能回来与家人团聚,为的是“找矿立功,报效祖国”。
众所周知,在高海拔地区开展野外工作,风险因素极高:一是高原病。高海拔地区气压低,空气中含氧量少,如果感冒,就可能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恶性症状。二是天气多变。高原上一年四季都可以下雪、降冰雹。三是路况复杂。野外地质工作区大多人迹罕至,无路可走,温度较高的夏季,很多平时上冻的地方会融化成烂泥沼泽,汽车最容易陷进去而出不来。马德胜通过对青藏高原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艰苦恶劣生存环境的分析,并结合可可西里地质队员失踪的教训,认真做好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工作。他从衣、食、住、行、遇险、自救互救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安排。同时,他从培训学习到制度建设,从安全主体到安全环境,从应急预案到具体实施,从安全隐患排查到整改落实,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适时监控、督促检查,并做到有据可依,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遏制了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持了西藏项目队连续14年取得安全事故为零的好成绩。
一次,项目队突然接到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求救的信息,他们的车在距离项目队营地25公里的河道中被陷了4天,由于自救无果,他们通过各种渠才了解到项目队大本营的GPS点后,便派两个体力较好的同志赶来求援。两位同行从早上9点出发,到下午4点才到达项目队大本营。马德胜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和队员们前去营救,路是没有的,他们按照GPS点试着向陷车方向进发,运气不好的是,尽管是绕着山脊走,可依然还是免不了陷车,救援不成,先得自救,好不容易才勉强把车从泥潭里拖了出来,由于天色已晚,只好先回大本营,次日再去救援。第二天一大早,马德胜和队员们又驱车前去救援,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到达营救地点。
在救援过程中,车轮卷起冻土下的一块块稀泥巴溅在他的脸上、衣服上,但他没有退却,没有叫苦,喊着“1、2、3”号子,拖了一次、二次、三次………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将车拉出了河道。
2012年7月的一天傍晚,马德胜带领小组成员穿越路线返回大本营的途中,突然电台里传来了急促的传呼:“队员郭海在山上工作时出现了头昏、胸闷、全身浮肿,项目副队长吴滔发现情况危急,已强行把人带回大本营”。听到传呼,马德胜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人命关天,时间就是生命。他来不及细想,当即决定:马上组织人员、车辆、带上氧气瓶护送郭海下山,后面的车辆随后追上,直驱县城。
一路上,前面的车拼命的直奔,后面的车急速追赶。沼泽地、河谷洼地、陡峭山岭,他们已经来不及慢慢选路,车辆之间相互传呼,告知前方路况和方向。车子陷了,众人齐心协力,一声声的呐喊声在传呼机里声声回响,虽然车辆相隔数里路,这声声的呐喊震撼人心,让人热血沸腾。
天色渐暗,车辆必须在天黑前冲出容易陷车的沼泽地带,车辆急速前进,前面还有五个沼泽地,他们继续前进,四个,三个………每个人的心理都在默默地数着………。夕阳毫不留情地坠入山谷,仅有的晚霞留在天际,透着微弱的光。一路疾驰,终于在最后一丝霞红即将退去的时候,全部车辆冲出了沼泽地带,驶向依稀有路的便道。
午夜,在县城简陋的病房里,众人焦急的等待着医生的诊断结果,郭海的脸已经浮肿得像个大西瓜,脸色发乌。医生给他量过体温,观察症状后,表情凝重的告诉他们说:“可能是肺水肿,县城医疗条件有限,无法进一步治疗,只能开一些缓解病情的药物控制,最好的办法还是急速送往拉萨治疗”。这时,大家的心情再次紧张了起来。马德胜果断作出安排,两辆车带上两个民工,两个技术员,由他亲自带队连夜直奔拉萨,剩下的人员在县城留宿一晚,次日返回工作区。
通宵达旦的长途奔跑,一夜的无眠,一场千里救援的场景,在藏北拉开!
藏北的夜晚,寒风肆虐,车辆在黑夜中穿梭。由于路况极差,车子一路颠簸着前进。郭海平躺在车辆后排,旁边的队友都时时关注着他的状况,氧气管一直插在他的鼻子上,身上盖着厚厚的被子。
焦急和难熬在一夜之间像是经过了一年。兄弟间在患难之时方见真情,他们每个人都忘记了无眠的疲倦,没人敢合一下眼,他们怕是合眼后留下的尽是遗憾!
漆黑的夜里,雾弥漫着,在车灯依稀的光线下,驾驶员瞪大双眼,在坑洼不平的路面,狭窄的便道,努力地去判别方向,精神高度集中。
一次,项目队突然接到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求救的信息,他们第二天中午,救援车队终于顺利到达拉萨,他们紧急把郭海送进西藏军区医院,大家守候在病房外,焦急的等待医生的诊断结果。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半个小时后,医生终于从病房走出来,告诉大家:“这是强烈高原反应症状,幸好送得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在医院治疗几天就能痊愈”。这时,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紧急救援没有耽误病情,没有带来可怕的后果,20多个小时的连夜跋涉没有白费,辛苦的连夜煎熬得到了安慰。
千里救援行动似乎感召着项目队的每个成员,这样的团结和高效的安排又一次促进了队伍的凝聚力,这样以人为本的救援行动也使项目队员感到无比温暖,项目队显得更加和谐、团结。
马德胜在艰苦的青藏高原一线,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工作本领。在工作中,他刻苦好学、勤于思考、踏实肯干;在管理方面,他知人善用,重视信任,奖惩有度,以身作则。他在年轻的职工中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影响和带动了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干劲的新生技术队伍。
他说,“我庆幸选择了地质事业,同时也庆幸贵州地调院选择了我,这是我今生的最大抉择”。在今后的道路上,他将在新的地质理论知识的海洋里皓首穷经,上下求索,为贵州地质事业贡献出全部的青春和力量,书写自己的无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