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专访 > 正文

【师德标兵】牛树银:高屋建瓴育桃李 翻山寻宝地质兵

发布时间:2016-09-09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作者:王苏欣   编辑:耿凯

牛树银,曾任资源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北省首届教学名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泥河湾地质环境研究院院长。多年来一直从事构造地质与成矿控矿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率领项目组自主创新提出了幔枝构造成矿控矿新理论,先后获省、部级奖励7项,出版专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文章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中国地质大调查、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

岁月的风尘染白了他的头发,但时光掩盖不了他的风华,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从崇山峻岭中汲取精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茂密了他的枝蔓,深烙了他的年轮;他又像辛勤耕作的老农,孜孜不倦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不曾停歇,让学生在收获的季节享受到丰收的喜悦。今天笔者有幸走近2016年师德标兵——资源学院学科建设带头人牛树银教授,听他讲述教书育桃李,翻山寻宝藏的故事。

高屋建瓴,一丝不苟

1979年,牛树银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同年分配到河北地质学院任教至今。37年间,牛老师见证了澳门沙金在线平台的发展与变迁,他用毕生的心血无私奉献于讲台,以忘我的精神投身于地质科研,带领团队在地质学领域艰苦奋斗,在多个省份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为澳门沙金在线平台获得了多项声誉。

一步一个脚印,牛老师的探宝之路走的是那么坚定而执着,在谈及他的科研工作时,他说:“搞地质工作较为艰苦,搞地质科研就更需要苦中作乐的忘我精神。要探究地质规律,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收集全面、真实而可靠的原始资料,提高科学的认知能力。”

牛老师怀抱科研理想,勇于探索,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教精神感染着周边的人。多年来,牛老师带领科研团队深入野外,与高山为伍,与岩石为伴,不知走了多少山路,磨破了多少双鞋,流了多少汗水。经过实地勘测,反复研究考证,他带领的团队先后秉承并发展了“变质核杂岩”、“一盆多山耦合”、“地幔热柱”等认识,并首次自主创新提出“幔枝构造理论”,并得到了找矿实践的证实,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幔枝构造找矿理论已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内蒙古等省份受到了广泛认同和推广应用,为国家新一轮地质找矿作出了新的贡献。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牛树银教授也得到了大多同行专家、学者的支持和肯定。

心育桃李,关爱学生

无论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对待教学,牛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即使站在最普通的三尺讲台,他同样也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牛老师说:“学地质,入门难,抽象的理论教学是不能吸引学生的,如何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乐于理解并接受,那就必须要通过科研实践,把科研成果引进课堂,用实例教学。”课堂上,他引入在科研中掌握的大量一手资料和科技成果,深入简出地讲解地质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牛老师在课堂上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提倡适当自由讨论,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内容丰富而生动。同时,为了便于学习,强化学习效果,牛老师还把多年野外亲自采集的典型构造标本收集起来,结合学院其它老师的成果,着重创建了构造园地开放型实验室,这对提高地学研究生、本科生教学水平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反复强调科研和教学是两兄弟,要携手共进,一个都不能少,教学为科研提供理论基础,科研则反哺促升教学质量。

在关爱学生方面,牛老师也总是满腔热情,从不厌倦。他积极鼓励学生考研,关心学生就业,每年学生考研和就业期间,便是他更为忙碌的时候。例如,现任职于新疆石河子大学的程建军,在石家庄经济学院本科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但由于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而处在人生最为困难的时期。牛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为他出主意、想办法,并从并不宽裕的积蓄中拿出1万元,鼓励他继续学习,帮他渡过了难关。在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程建军仅用两年就提前完成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考取中国铁道研究院的博士生。此外,在牛老师的悉心帮扶和关怀下,不少学生已经成长为地质行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头人,现在这些学生还经常会致电或拜访牛老师,询问地质有关的难题。关心学生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也正是有了牛老师的指导,许多年轻学子才少走了许多弯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每逢过年过节,牛老师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贺卡、祝福短信,这也是牛老师最高兴的时刻。

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牛树银老师心系学校,心系师生,用他满腔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带领大家挺过“寒冬”,迎来地质行业的“春天”。1996年至2008年他任系主任和院长时,在他的带领下,资源学院稳步发展,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获得诸多的荣誉。现在,牛老师虽然已近退休,但他仍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积极申请创办了幔枝构造研究所并兼任了泥河湾地质环境研究院院长。他还作为学校地球科学博物馆“建馆大将”一遇到学校工作需要,常有种义不容辞的使命感,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经常放下手里繁重的科研工作而热心地向社会各界讲解和宣传地学科普知识,义务指导博物馆工作,不仅培养了大批学生讲解员,而且较明显地提高了博物馆的科教功能和学术影响力,为此博物馆也先后荣获河北省、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在集体荣誉的背后,牛老师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用37年的辛勤耕耘,结出累累硕果,他那坚忍不拔的科教精神和舍己为公的作风令广大师生学子及同行们敬佩和折服,牛树银老师是名副其实的师德标兵。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