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专访 > 正文

【教师标兵】陈嶷瑛:维新、推新,促教学

发布时间:2016-09-06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作者:耿凯   编辑:耿凯

陈嶷瑛,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博士,教授。多年从事教学工作,主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软件测试实训、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多门专业课程。2013年参加首届全国微课教学比赛,获河北省优秀奖。曾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在国内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教材2部。

九月的河北地大已告别夏日炽烤的骄阳和湿热的空气,取而代之的是清爽与收获的喜悦。与陈嶷瑛老师的访谈约在信息工程学院廊道尽头的一间明亮、整洁的备课室里,秋日和煦的阳光洒满桌面,访谈便在这份恬静、温馨的氛围中开始了。

新媒体有大智慧,多媒体微课促教学

陈嶷瑛1996年来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参加工作,作为信息工程学院的青年骨干教师,她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教学中大胆尝试新教学手段,借助新媒体平台,录制多媒体微课的形式,助力教学,为相对枯燥难懂的计算机课程注入了生动、活力的新鲜血液。

陈老师介绍说,微课不仅仅将传统课堂挪进了计算机,更让课程体系沉淀进了教师、学生们的“图书室”,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合理、反复地预习、实践、复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修正课程体系架构,完善更新。通过微课教学,学生不再负担沉重、死抠书本,教师接轨实用,不断更新课程。学生们也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他们可以跨越传统教学中时间、地域的物理限制,随时、随地利用手中的智能终端设备,根据自身知识点层次与架构学习课程。

翻转课堂,学生做主角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是“灌输者”身份。在讲授过程中,知识的传导是单向的,缺乏反馈的。学生接受来自教师单方的数据信息,加以理解、消化,其过程充满了被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遭遇瓶颈,虽然可以凭借答疑时间反馈给教师,但往往由于滞后,瓶颈会造成后续知识的采集与吸收出现断层。

在与陈老师的交谈中,陈老师着重讲述了她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合理地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手段,改变学生被动受教的种种弊端,把单向灌输变为师生间的信息双向交互。通过这种交互、引导式的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过程中采取启发、引导、辅助解疑的“灯塔”型身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架构,更加合理高效地学习。

做教育更是做服务,服务学生促教学

陈嶷瑛告诉笔者,教师的角色也同样是服务者,为学生做好服务,才能把他们教好,让他们学通。

她说,计算机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有着更新快、信息量大、课程学习曲线陡峭等特点。拿程序设计类课程来说,很多初次接触编程的学生,都会遇到无从下手,不通晓如何入门等诸多困难,如何能更好的“陪伴”学生渡过难关,陈老师讲述了她的服务观。

每晚,陈老师都会在网络的社交平台,根据学生的知识架构水平,进行分级、答疑。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陈老师会有区别的去给他们设立知识点挑战,引导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各个要点、难点,通过攻克这些知识点挑战,来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这些为学生提供的无偿教学服务,都是每晚陈老师挤用自己休息时间做的。

对陈嶷瑛老师的专访伴随着陈老师平易近人的微笑结束了,对于同样也从事过多年计算机教学的笔者来说,深深体会到了她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所倾注的心血与艰辛,写在最后,真心地想代表全体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师生对我们的一线教师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感恩!”

Baidu
sogou